廖耀湘被俘后写战史,周恩来点名要用他,历史竟靠敌方将领补全
1939年底打完昆仑关这一仗,新22师死了伤了三千多个兵,廖耀湘没等上级下命令,自己带着人去收拾尸体、重新整编部队,日军那边的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,他在日记里写廖耀湘打仗比板垣还狡猾,这本日记后来送到蒋介石手里,老蒋还用红笔在上面画了线,可这些事后来很少有人提
1939年底打完昆仑关这一仗,新22师死了伤了三千多个兵,廖耀湘没等上级下命令,自己带着人去收拾尸体、重新整编部队,日军那边的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,他在日记里写廖耀湘打仗比板垣还狡猾,这本日记后来送到蒋介石手里,老蒋还用红笔在上面画了线,可这些事后来很少有人提
周总理一生节俭自律、处事干练,这份刻入骨髓的风范从何而来?皮夹里珍藏数十年的遗像,会上提及母亲时的哽咽,又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柔情?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背后,有位女性深深影响了他,她打破千年陋习,撑起衰败家业,但却在30岁时匆匆离世。
1979年9月,北京进入初秋。宽阔的长安街上,一辆挂着军牌的中巴缓缓驶向天安门。车窗旁,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紧握手杖,目光却越过车流,投向即将抵达的人民大会堂方向——她就是贺子珍。距离她上一次在延安挥别毛泽东,已过去四十二年。医护人员悄声提醒:“贺妈妈,小心台阶
周恩来自幼聪颖好学,早在童年时代,就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,写出来的字清新、秀丽、耐看。遵周家祖训,男孩子5岁起入家塾馆读书。蒙童入学起开始练习颜体,世代相袭。所以,周恩来很小时候就能写出一手不错的颜体字。1908年周恩来在淮安(今淮安市楚州区)东门内表舅龚荫荪的
1959年9月的北京,西山薄雾初散,外交部大楼灯火彻夜未熄。几份来自新德里的电报在办公桌上铺开,纸张边角因频繁传阅而微微卷曲——电报内容直指中印边境日益频繁的骚乱与舆论攻势。这些加密电文不仅预示着一场即将在一年后举行的“新德里记者会”,更促使周恩来总理作出一个
1938年,延安的八路军办事处地下室中昏黄的煤油灯摇曳不定,那闪烁的光茫令人目眩神迷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不易。周恩来手指敲着桌子,对面站着个穿蓝布褂子的姑娘,辫子梳得一丝不苟,眼神亮得像淬了火的钢。“曼霞,交给你个硬骨头。”周恩来声音压得很低,“
1904年那会儿,周家突然得到一笔横财,就像中了彩票一样,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花钱买来留声机,还铺路修房,家里看着很风光,可好景不长,两年后万冬儿的公公去世,万家就垮了,周家又回到穷日子,再过四年,万冬儿自己也因病去世,年纪只有三十岁,当时肺结核没药能治,她的灵
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,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,周恩来总理,这位从江苏淮安走出的伟大人物,深受人民的爱戴与敬仰。
这顾虑真就这么根深蒂固?要知道老蒋当年连自己的结拜兄弟都能翻脸,对政敌更是从不手软,可偏偏对周恩来,硬是忍了大半辈子。
周恩来少年时期就立下救国之志。他小学毕业时曾表达了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”的宏愿。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四年里,他品学兼优,更坚定了救国之心。1917年夏从南开学校毕业后,周恩来决定东渡日本继续求学。
在此之前,周佛海已经在上海挂出了“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京沪行动总队南京指挥部”的牌子,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,让陈公博大骂他是“投机政客”。
蒋介石的政治生涯,是一部由对手与盟友共同书写的复杂剧本。他一生真正的敬畏,并非藏于临终的病榻,而是散落在与几个关键人物数十年的交锋与纠葛之中。这些情绪,早已烙印在他的日记、决策与最终的命运里。
最近《沉默的荣耀》热播,吴石将军在剧中的潜伏与牺牲让无数人揪心落泪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这位英雄倒下后,他的家人却在现实世界中上演了一场更为残酷的生存挣扎——16岁女儿带着7岁弟弟流落台北街头,妻子从将军夫人沦为缝补工,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一句“家属无涉”的暗中庇护…
在中国近现代史上,周恩来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。他的一生,是革命者、建设者、外交家的多重身份交织的一生,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。
1975年台北士林官邸,蒋介石躺在床上已经说不出整话,弥留之际拉着蒋经国的手,断断续续吐出来一句:"我这一生,只敬佩一人,惧怕两人!"
这三人不是寻常的文臣武将,却像三座大山压在他心头——一个是他毕生标榜追随的孙中山,另外两个,是他斗了一辈子的对手——毛泽东、周恩来。
老蒋这人,手狠心硬是出了名的,政敌说杀就杀,可偏偏对周恩来,始终没敢下死手。你细品这事,挺耐人寻味的。一个能在“四一二”把共产党人往死里整的人,却在周面前收着劲儿,到底是怕什么?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!
1936年12月17日,西安华清池的寒风中,周恩来踏入蒋介石的囚室。这位曾下令“杀无赦”的国民党领袖,此刻面对昔日部下,竟脱口而出:“恩来,你曾是我的下属,应该听我命令。”周恩来目光如炬,平静回应:“校长,国家危亡之际,我们当以民族大义为先。”这场对话,不仅揭
蒋介石与周恩来,这两个名字,像是近代中国命运棋盘上永远的黑与白。一个是曾经的最高领袖,铁腕、固执、充满野心;一个是外交统战的灵魂人物,沉稳、深思、气度如海。他们的缘分,始于黄埔军校,也终于黄埔军校。